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一个人都绷紧了神经,一场全民抗疫阻击战全面打响。战斗号角一经吹响,澄江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成为疫情防控和救治的主战场,站在抗疫最前线、任务最艰巨的,就是坚守在感染性疾病科的勇士!

这是“非常一家人”
他(她)们来自感染科、呼吸内科、儿科、急诊科、ICU、麻醉科、护理部等科室。为有效应对疫情,医院紧急组建抗疫医疗救治应急队,他(她)们纷纷写下请战书,毅然决然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他(她)们中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21岁,他(她)们是儿女、是父母、也是妻子、丈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她)们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了首位,切实担负起疫情防控救治责任,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崔刚作为感染疾病科的负责人,作为抗击疫情的医疗专家,他深知自己肩负重担。坚持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轮值,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的规范,需要崔主任把关之后再把关;疑似患者的诊断需要崔主任的严格确认后再确认,每一项工作他都丝毫不敢松懈,神经随时处于高度的紧张,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他,使他奔波在病人之间,不知疲惫。
谢海燕护士长不仅要统筹科室护理的方方面面,还要负责所有工作流程的梳理,亲自到隔离病房仔细地执行医嘱,耐心地安抚患者。
作为距退休年龄不足一年的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护师李凤,院领导考虑到其年龄因素,百般劝阻,她却说;“我这些年一直在感染科工作,熟悉感染科工作,我比别人更应该留下!
在疫情面前,耿福林医生“丢下”车祸造成腿部外伤恢复期的妻子,第一时间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方雄、李国辉作为家庭的主心骨、男子汉,舍小家顾大家,一直坚守,只希望疾病可以早点退去,恢复正常的生活。
杨家峰夫妻是医院双职工,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双双坚守在各自的岗位。
马思华本打算和在外就学聚少离多的儿子好好过一个团圆年,但只说了一句普通的话:“儿子,妈妈有重要任务,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便跟战友们一起奋战在救治前线。”
易飞妃、赵芮逸、王梓羽这三名95后,她们还是孩子,还被父母捧在手心上…


为战友披上“战袍” 坚定信心 相互鼓劲
这是一支“敢死队”
自1月23日以来,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他(她)们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可见他(她)们忙碌的身影,“轻伤不下火线”,无论是身体上的小病痛,还是家里的“那些事”,都不曾让他们后退。嘶哑的嗓子、脱皮的嘴唇、被口罩磨破的面孔、汗透的防护服、彻夜不眠的身影……无不让人阵阵心疼。


不穿一次隔离衣,不进一次隔离病房,你永远无法体会医务人员的艰辛和承受的巨大压力。
作为和病毒直面交锋的科室,感染性疾病科医护人员更要注重自身的防护工作。穿一套防护装备需要十几分钟,穿上之后会有明显的胸闷气短的感觉。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戴着口罩、护目镜,一天时间坐诊下来整个人都会非常疲惫。尽管如此,他(她)们还是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夜以继日地承担着诊治、护理、病情观察等防控救治任务,承受着被感染的风险,顶着极高的精神压力,忙碌的工作结束后才发现隔离服里早已被汗水浸湿,而脸上是满是一道道口罩和护目镜留下的深深压痕。住在隔离病区,患者的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紧张,他(她)们要用最美的微笑,最亲切的话语,最耐心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尽力安抚,缓解焦虑,稳定其情绪,坚定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你所谓的家,正是他(她)们想回而回不去的地方
为保障家人安全,每班轮值下来,他们不敢、也不能回家,住在医院统一安排的住房里进行自我隔离。每天只能面向家的方向远眺,目光所及之处,所不及之处,有他(她)年迈的父母,贤惠的妻子,同甘共苦的丈夫,可爱的儿女,咫尺却如远隔天涯。
岁月静好,正是因为有人昼夜不停的倾心守护。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不计生死,负重前行,他(她)们做的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多得多……。只要疫情尚未结束,战斗还在继续,他(她)们就会寸土不退,全力以赴奋斗在抗疫最前沿!

致敬与疫情抗战的勇士!
坚信战役能全面胜利!
您们能平安归来!
(澄江县总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