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总工会
首页 | 玉溪工会 | 工会要闻 | 领导讲话 | 工会文件 | 职工维权 | 创新发展 | 女工天地 | 财务经审 | 工运理论 | 时代风采 | 基层短波 | 教育活动
树匠心 育匠人 出精品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2017-12-18 10:11:32   编辑:何亚

□ 文/玉溪日报记者谭兆厚 图/玉溪市总工会

为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我市于2017年评选出首批30名“玉溪工匠”,希望以树匠心、育匠人、出精品为抓手,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培养玉溪工匠,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工匠精神,匠人为基。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工匠精神,精品为重。精品就是优质产品,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

各行各业都应弘扬“工匠精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用行动向工匠致敬。

陈金东

陈金东

陈金东:专注于创新的技术青年

个人事迹简介:

陈金东,来自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他从事植物药提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掌握多种植物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培养了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协助公司解决了许多工艺技术问题,为产业及公司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曾承担完成国家发改委“200吨/年三七总皂苷生产高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开发工作;组织完成国家科技部“三七产地初加工技术和饮片生产过程标准研究”“三七提取物质量评价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和提取设备研究”及“三七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子课题的技术开发工作。2017年3月,被评为玉溪市红塔区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2005年7月,陈金东进入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在公司药品生产车间凌波师傅的指导下,他虚心学习,努力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凭优异的成绩从同年入职的员工中脱颖而出,并考取了一些药学资质,生产操作达到一线员工的水平。在此期间,陈金东掌握了药品制粒、压片、包衣等制剂工序环节的基本操作技术和管理,并带领小组完成车间下达的工序生产计划。

2007年6月,陈金东被安排到公司技术中心工作,一直从事植物药提取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技术中心前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对产品开发和植物药提取、分离、纯化的过程和技术关键点有了系统的认识。通过不断努力和尝试,掌握了三七、三七叶、天麻、银杏叶、灵芝、黄芩等多种植物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同时为公司培养了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协助公司相关部门解决了部分产品提取、分离、纯化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工艺技术问题。

工作至今,陈金东在公司的支持和同事帮助下,承担完成了国家发改委“200吨/年三七总皂苷生产高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开发工作,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承担完成了云南省发改委“三七多糖提取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的技术开发工作;组织完成了国家科技部“三七产地初加工技术和饮片生产过程标准研究”“三七提取物质量评价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和提取设备研究”及“三七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子课题的技术开发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

近期,陈金东又组织完成了公司产品三七丹参颗粒、止血定痛片和无糖型板蓝根颗粒的技术部分工作。同时,他还完成了余甘子提取物、天麻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灵芝提取物等保健食品原料的提取工艺技术研究,并实现了量产。

丁勇

丁勇

丁勇:银器上的丹青圣手

个人事迹简介:

丁勇,来自通海县易生银饰工艺创作室。

他年少时立志传承银制工艺,先后在易门瓷厂和通海民族银饰制品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技艺基础。2004开始,探索出薄坯高雕錾花工艺,颠覆了原本银饰制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使银饰制品更具创造性,为银饰制品走向个性化、艺术化作出了贡献。历年来代表通海参加各类比赛,多次荣获省、市级银奖、铜奖,参与省内工艺行业的沟通交流,扩大了通海银制文化的宣传力度。

丁勇出生于一个银器世家,耳濡目染下,让他对银饰工艺充满了好奇并立志传承。1974年,丁勇被分配到易门瓷厂工作,先后被派往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学习,逐步掌握了雕塑、器形设计、制模、施釉等基本工艺和流程。1985年,丁勇被调到通海民族银饰制品厂,看着各类产品从原料到成品所发生的变化,如何推陈出新?如何在继承中求发展?他的脑海里时常蹦出鲜活的场景和有趣的工艺造型。

2001年,丁勇怀揣着2万元钱与一同下岗的几位职工组建了易生首饰品厂,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关闭。2004年,丁勇开始思考能否在不放弃传统手工银制工艺的同时,借助当年在瓷厂掌握的陶瓷工艺衍化出一套新的低成本金属成型工艺。凭借多年积淀的技艺底子,他探索出薄坯高雕錾花工艺的雏形,在厚度仅0.03毫米的铜合金薄片上雕琢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动的花草树木,组合成一幅幅充满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品。

薄坯高雕錾花工艺的创作让丁勇备受鼓舞,也更坚定了他继续大胆创新发展的思路。他学习借鉴了芜湖铁画、陶瓷堆塑、木雕、石雕、泥塑、绘画、剪纸、制模等相关技艺,不断完善自己的工艺体系。后来《仁兽麒麟》《银狮戏球》《听风狮》等圆雕类系列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此项工艺日臻完善和成熟。薄坯高雕錾花工艺的出现,颠覆了通海银饰制品原本的生产工艺流程,脱离了钢模印版的限制,打破了无钢模就出不了产品的常规套路,使银饰制品更具创造性,为银饰制品走向个性化、艺术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翻阅古代金银器物资料时,一个唐代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引起了丁勇的兴趣。他一边收集为数不多的图片资料,一边构思制作过程与难点,经过半年多的实践,终于以纯手工的方式按1:1的比例制作成功。凭借此作品,丁勇被评为“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2016年他又携作品《玉堂富贵》《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听风狮》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除了探索技艺,丁勇也注重传承。他走访多位前辈,收集整理出《云南通海银制源探初考》书稿及《通海银饰制作人员谱系传承图》,并积极协助通海文化馆收集、整理通海银饰制作技艺,并于2016年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付云龙

付云龙

付云龙:硕果累累的雕塑大师

个人事迹简介:

付云龙,来自江川云龙雕塑工艺厂。

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塑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2月获玉溪市优秀民族民间工艺师称号,2011年9月荣获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2014年获云南省石雕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把民间工匠的传统工艺与现代雕塑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大量的雕塑精品,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参加展览,并多次获奖,为传承传统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受到父辈技艺的熏陶,付云龙自幼喜爱雕刻雕塑艺术,1981年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了10年手艺,尤其擅长石雕、泥塑。为提高雕塑技艺,1992至1995年,付云龙在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进修三年。他将民间工匠的传统工艺与现代雕塑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大量的雕塑精品。1999至2009年,他创办了云龙造型艺术工作室,2011年他将云龙造型艺术工作室改名为云龙雕塑工艺厂,并担任厂长。

36年漫长而艰辛的雕塑创作中,付云龙致力于传承、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参加展览,并有多件作品获奖。

1994年10月,作品《陛下》《婀嫂新娜》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五周年云南美术作品展;1997年7月1日,作品《母亲》入选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云南美术作品展;1999年6月,根雕作品《独行者》获云南省第二届根雕石艺作品展一等奖,10月,作品《抚仙湖》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2007年7月,作品《黄金时代》在中国第六届根艺美术作品展中被评为优秀作品;2010年8月,石雕作品《沙漠之舟》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工美杯”铜奖;2011年,作品《双面人》《沙漠之舟》在上海参加云南雕塑60年邀请展,根雕作品《长寿老人》荣获中国首届“福寿杯”诗联书画艺术大赛特等奖,作品被中国长寿之乡——夏邑长寿阁永久收藏;2014年5月,作品《滇国后裔——花腰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6月,作品《音乐女生乾达波》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15年8月,作品《抚仙湖之梦》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九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2016年7月,作品《古滇国后裔——花腰傣》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并永久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9月,作品《仙湖梦》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玉溪文博工美杯”精品评选一等奖;2017年7月,作品《乡愁——车水捕鱼》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精品评选二等奖,作品《生命之门》获“玉溪文博工美杯”精品评选一等奖及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一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银奖,作品《乡愁——车水捕鱼》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一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银奖。

汪华

汪华

汪华:与陶为伴谱华章

个人事迹简介:

汪华,来自华宁胜美琉璃瓦厂。

他小学毕业后开始从事制陶工作,先后创办多家陶瓷企业。在借鉴传统制陶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了独特的刻、刮、琢等制陶技法,其作品多次获奖,拥有7个实用新型专利。2015年3月被云南通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聘为陶艺顾问,2016年4月被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评为第三届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任华宁胜美琉璃瓦厂董事长。

今年56岁的汪华,出生在有600余年制陶历史的华宁县宁州街道上村社区碗窑村。1974年小学毕业后,汪华进入华宁陶器社工作,拜晏绍曾为师,学习拉坯制陶,两年后又在汪子庭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拉坯、制泥、烧窑等制陶工艺。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边学边做,成天滚爬于泥巴之中,常常弄得满脸全身都是泥,双手均磨起老茧。在不断的磨炼成长中,汪华逐步掌握了拉坯、制泥、制碗制罐、上釉着色、烧窑等系列工艺技能。

1991年,汪华从陶器社辞职,从事个体生产经营,与他人联合投资创办了民族仿古陶器厂,但因生产出的琉璃瓦销路不好,导致陶器厂连年亏损。1993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承包陶器厂单干。2001到2004年,汪华不断扩大生产经营,先后投资创办了呈贡胜美琉璃瓦厂和呈贡胜美琉璃瓦厂宜良分厂。2009年,汪华回到家乡华宁,投资1160万元建起华宁胜美琉璃瓦厂。

在生产经营琉璃瓦产品的同时,汪华醉心于创作,烧制出大小碗、小泥鳅筷具、花瓶、花盆、茶杯等陶艺品,赢得了市场,让企业慢慢走出了困境。2016年7月,汪华创建飞马陶艺(上村陶艺)公司,专门制作生产老式绿白釉茶具、瓶、壶、罐等陶瓷工艺品。创业过程中,汪华不仅当好领头人,研发制陶工艺,并手把手教工人制陶,毫无保留地传授制陶技能与经验,先后培养出制陶技术工人6名,让制陶手艺得到了传承。

汪华是一位制陶工艺战线上的多面手,会制陶,又精雕刻,是集制陶、雕刻等技艺于一身的工艺美术大师,除了学习借鉴祖辈留下的传统制陶经验外,他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了独特的刻、刮、琢等制陶技法。他创作的四季平安瓶、太平有象瓶、绿白釉梅瓶等,均为“手随泥走、泥随手变”的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作品,让人爱不释手。目前,汪华已经拥有7个实用新型专利。

汪华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类奖项,2014年12月获华宁陶创意作品三等奖,2014年12月其陶艺作品获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华宁陶·工美杯”拉坯邀请赛一等奖,2016年9月荣获玉溪市陶瓷拉坯技能大赛三等奖。

解智达

解智达

解智达:在石头上作画

个人事迹简介:

解智达,来自通海县河西镇兴达石雕工作室。

解智达生于通海县河西镇解家营石雕之乡,自幼耳濡目染受石雕文化的熏陶,匠心萌动,对石雕有着天然的喜爱。15岁进入大理石雕工艺厂学艺,30岁创建石雕工作室。在大量借鉴前人雕刻技法基础上不断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作品多次获省级奖项,被评为云南“石雕工艺大师”,是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南石狮代表性传承人。

初中毕业以后,解智达进入大理石雕工艺厂学艺,师从市级工艺师解锦昆。其间,他认真学习各类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各种雕刻技法,从雕刻单一的小件到逐渐能雕刻各类动物、山水、花草、宗教佛祖像、古代传奇人物、石牌坊、拱桥古建筑石雕构件,技艺日益增长。

在学习实践中,解智达敏锐地捕捉到当下艺术消费对传统技艺的要求:写实与装饰并重。为达到这种境界,他除了不断琢磨技艺,也在寻找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了让自己雕刻的物件鲜活起来,他从国内不同流派的石雕技艺中吸取营养,闲暇时间仔细研读《中华典故》《传统吉祥图案》《中国古建筑图案》《中国东阳木雕》等书籍,虚心向老艺人请教雕刻技艺, 走遍各村寨收集大量的图片和石雕资料,通过归纳法和比较法进行梳理,弄清石雕构件的发展源流、型制、题材、功能和民间习俗,从各个方面吸取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作品内涵。解智达以“刀法自然、精益求精”为雕刻技艺的最高追求,用细致入微、纤毫毕现的手法来反映石雕的机理和质感,就像在石头上做立体“工笔画”。

2007年,解智达创建了兴达石雕工作室,将传统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利用各种材料创作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2013年,解智达被评为玉溪市民间工艺师,同年在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七届“工美杯”上,其作品《福禄寿》《太狮少狮》获得铜奖,《月下独酌》《水月观音》获得优秀奖。2016年他创作的《寿无疆》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届“工美杯”金奖,本人被评为云南“石雕工艺大师”,作品《富贵白头》《寿无疆》在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上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同年,解智达被命名为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南石狮代表性传承人。

解智达一直热心传播民间石雕文化,不忘把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在他的带动下,大批家乡青年投入到石雕行业中。如今的解智达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艺术创作和传授技艺上,他的梦想也由过去的发家致富转变为将通海石雕的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钱映花

钱映花

钱映花:灿烂的彝绣之花

个人事迹简介:

钱映花,来自峨山县小街街道棚租村。

她是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峨山县民族民间工艺师,致力于彝绣的传承和发展,在传统花腰彝服饰花样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再设计,在花腰彝绣中体现时尚风,将刺绣由生活服饰提升到工艺绣品,开发出符合都市人审美的刺绣产品。《彝族聂苏(花腰)男子小褂》《花腰背裳》等彝绣作品多次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工美杯”精品评选奖项。

钱映花出生在一个以绣花为生、为骄傲的彝族刺绣世家。她的母亲肖会玉是“省级民族民间美术艺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钱映花从小看着母亲刺绣长大,耳濡目染地爱上了剪纸和刺绣。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钱映花从最简单的小剪纸、小绣片开始入手学习,很快便熟练掌握了选布、裁剪、剪纸、裱糊、刺绣和拼接等花腰彝服饰制作流程。如今的钱映花已经是一个刺绣能手,剪纸、刺绣、缝制衣服样样在行。

在学习和实践中,钱映花逐渐认识到彝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特点,掌握了彝族服饰精巧的图案剪纸、精湛的刺绣技法和鲜明的色彩搭配。花腰彝女子服饰分青年、中年、老年和丧葬服等类型,每个彝族花腰妇女不同年龄阶段的服饰穿着有严格的区别,钱映花的彝族服饰刺绣紧扣这一民族元素,以精美的图案装点服饰,用对比鲜明的色彩刺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012年,峨山县启动“土风计划”项目,重点传授花腰剪纸技艺。钱映花掌握436种花样剪纸技巧,是传习小组中唯一一名五星级学员,日月星火、花鸟鱼蝶等众多图案在她的手中得到传播。在峨山县拍摄制作的花腰彝服饰花样剪纸教学光碟中,钱映花担任了示范和解说,传授了花腰彝服饰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12个花样的剪纸方法。教学光碟的推广,扩大了花腰服饰技艺的传承范围。在钱映花的感染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彝族群众喜爱上刺绣,争做刺绣艺人,不少彝族乡亲通过从事彝绣富裕起来,用一针一线绣出了美好生活。

在第十届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钱映花获评“第二届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荣誉称号,全省仅有14人获此殊荣。2015年,钱映花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她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对彝绣有了更深的探索和追求。她在传统花腰彝服饰花样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再设计,在花腰彝绣中体现时尚风,开发出符合都市人审美的刺绣披肩、刺绣手拿包,产品从农村销往城市,被刺绣爱好者收藏。同年10月,她代表峨山县参加“2015上海第十三届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云南主题展,现场展示了花腰彝刺绣技艺,传播了彝绣文化。2016年,她被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评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

【打印】【关闭

玉溪市总工会 主办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玉溪市总工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玉溪网 

滇ICP备10004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