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总工会
首页 | 玉溪工会 | 工会要闻 | 领导讲话 | 工会文件 | 职工维权 | 创新发展 | 女工天地 | 财务经审 | 工运理论 | 时代风采 | 基层短波 | 教育活动
树匠心 育匠人 出精品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二)

2017-12-19 09:39:28   编辑:何亚

罗秉俊

罗秉俊:不断攻克难关的技术带头人

个人事迹简介:

罗秉俊,来自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他多年来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拥有十余项发明专利,主持编写《芦荟产品企业标准》,参与《国家芦荟制品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先后荣获玉溪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云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突出贡献奖、玉溪市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任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2000年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罗秉俊任分析检测中心主任,负责对企业原料、半成品、成品各种功效成分检测方法的摸索,并建立了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检测方法,深受公司领导和客户好评。

2001年,罗秉俊参与公司筹建芦荟膜分离浓缩液生产线,参加小试、中试及生产线的设计、建设工作,主持编写《芦荟产品企业标准》。2004年,罗秉俊代表公司参与国家轻工协会对《国家芦荟制品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并担任指标修订的主要负责人,他依据中国芦荟行业种植、加工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芦荟行业的发展方向,精心制定各项指标,确保中国芦荟产业健康发展。2005年,他又参与了公司芦荟冻干粉、喷干粉新生产线的设计、建设工作。

2007年,罗秉俊参与“库拉索芦荟凝胶新资源食品”的申报工作,此申报于2008年5月获国家卫生部批准并颁布实施。罗秉俊负责申报基础数据的试验、整理,制定库拉索芦荟凝胶新资源的生产工艺说明和各项技术指标。库拉索芦荟凝胶作为新资源食品的成功申报,为库拉索芦荟凝胶用于各类食品的市场准入提供了法律依据,开拓了市场,为中国芦荟产业的壮大奠定了基础。2009年,罗秉俊与可口可乐合作开发库拉索芦荟凝胶颗粒饮料,为公司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2013年,罗秉俊开始了新食品原料芦荟凝胶扩量的研发试验及申报工作,攻克了芦荟产品脱出重金属的技术难题,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使芦荟凝胶原料无限量的应用于各类普通食品中。重金属超标问题是生物产业开发的技术性难题,该项技术不仅能应用于芦荟的生产加工,也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生物产业的生产加工,意义重大。

2016年,罗秉俊完成从芦荟皮渣中提纯芦荟乙酰化多糖项目(芦荟精深加工项目),目前芦荟乙酰化多糖纯度达到80%以上。2016年他完成大分子活性芦荟汁及冻干粉的研发及工业化生产,为高端化妆品及保健品提供了优质芦荟原料。

2011至2016年间,罗秉俊参与完成了多个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的“云药之乡认定项目”、玉溪市科技局的“玉溪市芦荟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项目”、省财政厅的“芦荟工业原料系列产品扩能改造项目”、国家发改委的“芦荟产业化精深加工项目”、科技部的“分级提取高纯度芦荟乙酰化多糖产品实施芦荟产业化开发项目”、省发改委的“芦荟产业化精深加工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培育项目”、玉溪市工信委的“芦荟皮渣中提取大分子芦荟多糖成分研究开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的“云南省芦荟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项目”。在技术创新的路上,他成为一名不断攻坚克难的带头人。

戴斌

戴斌:银制工艺传承人

个人事迹简介:

戴斌,来自通海县河西镇戴记银艺坊。

他17岁时跟随舅舅到开远学习银器、银饰制作,1993年回到通海,在河西镇创办了戴记银艺坊。他设计制作的银饰制品精巧实用,做工细腻,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博览会,曾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玉溪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师称号,其作品《繁花》荣获“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创意类作品金奖,戴斌也被认定为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戴斌祖上是银器制作的民间艺人,他从小就对传统手工艺品特别是老银器充满兴趣。初中毕业他就开始学艺,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各种工具的使用、金银的提纯、焊料的配制、加工材料的特性和传统银饰的制作技法,逐渐打牢了工艺基础。从制作简单的戒指、耳环、手镯到创作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传统饰品,再到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产品订制,甚至进行银链类产品的研发,戴斌的制作水平都有了快速提升。

1993年开始,戴斌仔细阅读了《传统首饰》《吉祥图案》《中国传统银饰》《古人银饰·寓物辟邪》《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贵金属材料与首饰制作》《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精粹》《国际首饰设计与制作银饰工艺篇》等一批参考书籍,并在此后的创作中大量采用了龙凤、莲花、彩云等象征吉祥、美好的传统式样。他对于产品的设计力求美观实用,制作工艺追求微小精细,多年来,在新品、精品的研发过程中侧重于传统工艺技法的应用。

2001年,戴斌取得了玉溪市金银珠宝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2013年以代表作《松花三件套》获评通海县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师,2014年参加了由云南艺术学院承办的“大师进校园‘云南特色工艺、创意设计’高级研修班”学习。

二十多年来,戴斌几乎天天与银丝为伴,创作大件银丝工艺精品是他多年的理想。通过多年积累,他确定了创作方向,找到了切入点,按照参照物比例先做了设计,把2斤重的纯银材料抽成发丝般粗细、长约400余米的银丝,再用手工掐丝制成银松花1638朵。在创作过程中他历经了多次失败,但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实践探索,根据工艺需求研发、自制工具,四个月后他终于完成了作品《繁花》,当月就获得了“玉溪市文博会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次月荣获“云南省文博会第九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实现了近年来通海县工艺美术行业获取省级金奖零的突破,后来他又陆续创作了《花器》《云如意》《古之韵》等作品,《云如意》于2016年荣获“云南省文博会第十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银奖。

刀凤英

刀凤英:民族特色布艺“箩卡叠”创始人

个人事迹简介:

刀凤英,来自玉溪箩卡叠傣族服饰有限公司。

她是民族特色布艺品牌“箩卡叠”(傣族语“吉祥娃”)创始人,擅长傣族传统刺绣及民族服饰制作。2014年与家人联合创办玉溪箩卡叠傣族服饰有限公司,创新地把花腰傣服饰浓缩到吉祥娃身上,以“传承经典技艺、传播民族文化”的理念塑造民族人文经典,着力打造地域工艺品牌,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周边一部分花腰傣妇女实现本地就业,为花腰傣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积极贡献。

刀凤英自小学习傣族刺绣和民族服装设计制作,2014年,她与家人在新平县漠沙镇创办了玉溪箩卡叠傣族服饰有限公司,成为本地首家专业设计、制作和销售花腰傣传统服饰及特色工艺品的民族文化企业。刀凤英一方面认真设计制作独具魅力的民族服装,另一方面整合本地的刺绣和竹编艺人,把富有民族特色的花腰傣文化的传播同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以企业为依托打造集设计制作、技艺传承、文化展示、对外宣传和推广为一体的场所,培养了大量农村人才。

刀凤英主创设计开发的花腰傣吉祥娃“箩卡叠”,浓缩了新平花腰傣三大支系的服饰特点,构思新颖,做工精美,蕴含浓郁的花腰傣文化元素,以新颖的创意设计、精湛的刺绣技艺、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充分展示了花腰傣服饰之美,为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新平花腰傣民族文化的窗口。她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上,把刺绣、竹编、饰品、手工等民族工艺巧妙地结合起来,尽可能保留传统的花腰傣服饰元素。可爱迷人的“箩卡叠”全面、直观地呈现了古朴典雅、绚丽多姿的花腰傣服饰和民族风情,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纪念品和独特精美的家居装饰品,被亲切地称为“花腰芭比”。

在“箩卡叠”产品生产过程中,刀凤英根据公司实际,在接到大订单时,将裁剪、刺绣、手工缝制、竹编等手工活分发给农村心灵手巧的傣家妇女完成,采取计件取酬的生产模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方便了周边妇女就地就业,兼顾了生产与生活,为贫困地区群众家庭拓展了就业门路,增加了收入。

刀凤英一方面潜心开发制作民族工艺品,另一方面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多次代表新平县外出参加各种展览和评选活动,并获得诸多奖项,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技艺。2015年8月,在“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九届工美杯”精品评选中,其作品《箩卡叠·花腰霓裳》一举夺得金奖,成为新平县第一个获得省级金奖的工艺美术企业;2015年10月,在第二届“创青春·摩尔农庄杯”云南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中,“花腰傣服饰文化缩影”项目作品荣获决赛一等奖;2016年9月,“箩卡叠”参加“云南省云岭工匠”评选,其作品《箩卡叠·勤乐傣家人》荣获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创意类作品金奖。

王新华

王新华:敢对洋设备“动手术”的“土专家”

个人事迹简介:

王新华,来自云南玉溪水松纸厂。

他扎根乡镇企业24载,勇于创新,敢于进取,从一名普通的电气维护工,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电气自动化专家,拥有十多项知识产权专利。获200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1993年,王新华进入玉溪水松纸厂工作。这是一个刚创建四年的企业,一个热火朝天,准备从德国、意大利、法国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水松纸生产设备的企业。当时企业的电气维修工人非常少,对电气一窍不通的王新华毅然选择了电气维修,他深信只要肯学习,干一行、爱一行,就一定能精一行。

白天他与外国专家一起安装调试设备,夜晚他研究与设备相关的外文资料、操作说明书和电气原理图。经过半年的努力,意大利cerutti四色凹版印刷机和德国GEOBEL分切机投入生产,制造出国内第一张高平滑水松纸。当产品送到客户手里时,客户对优质的产品赞叹不已。通过虚心向外国专家请教,以及自身刻苦学习,王新华从一个电气自动化的门外汉,逐渐成了行内人。

虽然进口设备设计优良、做工精细、功能完善,但在高档水松纸印刷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王新华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对洋设备“动手术”,对进口印刷机速度控制系统的缺陷进行技改。技改的效果非常显著,获得了公司领导的肯定,大大激发了王新华大胆创新的热情。

2000年3月,公司让王新华组建机电技术研发小组,追踪国际水松纸生产领域的高尖端技术,自主研发水松纸激光打孔机。当时,从国外进口一台设备要1600万,研发小组经过一年的努力,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水松纸激光打孔机,只花了400万,填补了国内空白,机器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客户要求,项目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新华和机械工程师张云辉还完成了“5毫米幅宽的功能性数控分切机”和“每分钟600米的智能化激光打孔机”项目,这些特殊设备的投入使用,为企业收获了更多的订单。

在研发三单元成型纸电火花打孔机的时候,需要焊接上万根控制线,王新华常常加班到深夜,面对空旷的车间,他唱起夜半歌声。设备顺利投产后,机器声替代了夜半歌声。

公司99%都是农民工,如何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如何解决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厂里让像王新华一样的技术能手开展师带徒、师徒结对、技能比武、岗位竞赛等活动;开展学印刷、学分切、学英语、学电气、学机械、学电焊等培训班;打造学习型组织、构建创新型班组。二十多年来,王新华和技术团队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互帮互助、自学成才的产业工人,在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方面硕果累累,使得整个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梯队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严加飞

严加飞:管道安全的守护者

个人事迹简介:

严加飞,来自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

他负责公司设备管理、点检和维修工作,通过优化工艺、改造设备、提升现场管理,保证了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为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总结出一套“一看、二听、三摸、四嗅”的判断法,能及时排查出设备隐患。他大胆进行技术改进,提出大量可行性的整改意见和良好建议,不仅为公司节约了不少生产成本,也为检修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6年,严加飞毕业后进入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扎根深山,与171公里管道朝夕相处。从检修岗位到检修站站长,再到管道运营部副经理,严加飞带领检修工人战斗在管线上,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向老师傅请教设备维修技巧,利用业余时间查资料、找图纸、学习检修基础知识,掌握车间设备工作原理,熟悉设备结构和性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地将设备管理真正推向专业化管理轨道。在日常生产中,严加飞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保证了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为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系统大检修期间,严加飞带领检修人员分析设备存在的问题,对设备故障进行判断,制定完善的检修方案,对设备的检修质量严格把关,对出现的疑难问题想办法解决,圆满完成检修计划。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他总结出一套“一看、二听、三摸、四嗅”的判断法,并在工作中充分将四种方法综合应用,判断更加准确,能及时排查出设备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

在对设备整改检修中,严加飞发现安装支架的设计结构强度不够,存在安全隐患,他及时建议修改设计方案,调整安装方式,规避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主泵的维修中,他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联系技术部门和设备生产厂家,分析原因、查找缺陷,通过对设备的大胆改造和技术改进,使设备的使用周期和寿命得到延长;公司B线投入运行以来,入口管道一直存在振动,严加飞经过增加软连接、对主泵入口缓冲罐进行整改等措施,使得目前B线的入口主管振动得以控制在安全运行的范围内。

严加飞经过近一年的总结分析,制定出完善的整改方案和计划,完成对32米浓缩池的工艺改造,解决了浓缩池自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以来一直存在的工艺和设备上的缺陷问题;针对富良棚泵站主泵B减速机的故障和损坏,严加飞利用原设备和相关备件自己完成了该减速机的修理工作,不仅为公司节约了相应费用,更为运营部检修队积累了丰富的检修经验。此外,他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储备备件,将部分零部件国产化,解决了设备维修的后顾之忧,每年能为公司节省200多万的生产成本。

袁明凤

袁明凤:巾帼不让须眉的科技特派员

个人事迹简介:

袁明凤,来自云南快大多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她是快大多公司副总经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玉溪市第三、四届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自2004年进入快大多以来,袁明凤积极组织科技团队攻克难关,从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出发,研发各种新技术,加强技术平台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作出贡献。曾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励3项,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4项,玉溪市科技进步奖励6项,2011年获红塔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获红塔区人民政府优势特色产业技术进步奖。

进入云南快大多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来,袁明凤带领公司员工努力创新,从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出发,积极研发各种新技术,改进畜禽饲料的产品质量,制定完成各种饲料的生产工艺参数,并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研究了鱼料的合理投喂方式,研发了3个土杂鸡饲料配方,提高了公司的品控能力与生产能力,使公司的饲料质量长期稳定。其中:肉用土杂鸡饲料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原型高效鲤鱼配合饲料获云南省重点新产品称号。

袁明凤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饲料生产与品控新技术研究》《颗粒饲料加工新技术研究》《优质猪肉及制品产业化示范》等项目,主持公司技术工程中心建设,5年来指导检测中心检测各种样品6400多份,指导技术团队进行了大量的配方实验及产品实证试验,为公司产品研发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袁明凤在工作中积极总结科技成果,共获得专利授权1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分别为“一种鲤鱼配合饲料配方技术”“一种肉用土杂鸡后期复合预混料配方技术”“一种肉兔饲料与制备方法”,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在工作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袁明凤不断加强对公司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公司技术人员能力、促进公司的科研创新。对公司销售部营销员进行畜禽及水产养殖技术培训60余次,培训人数1800多人次;为畜禽养殖户培训120余场,参与人数达9800人次。

袁明凤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强技术平台建设,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申报的薛涛专家工作站已获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批准实施;李德发院士工作站已获省科技厅批准并挂牌运行;2015年曾两次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饲料工程技术中心请教和学习。

(文/玉溪日报记者 谭兆厚 图片由玉溪市总工会提供)

【打印】【关闭

玉溪市总工会 主办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玉溪市总工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玉溪网 

滇ICP备10004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