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生产,创新驱动发展。云南建投六公司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理念,围绕云南建投集团“五个建投”要求和“四新技术”推广应用,聚焦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积极推进“创新创效活动”,激发产业工人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公司产改取得新成效。
云南建投六公司路桥直管一部主任工程师毕伟,今年已是他投身基础建设的第15个年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铁路、市政道路、公路工程一线技术管理工作中踽踽独行。他平时十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取得3个专业的国家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毕伟不仅在工作中潜心钻研,更是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奋斗不息。

深入一线解难题,技术攻关勇担当。贵州毕节碧阳二道项目位于西南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给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项目部在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偏钻偏孔的难题,项目进度也因此受阻。毕伟带领技术人员虚心向当地的地勘单位求教,探索并解决“水下爆破法解决岩溶地区桥梁桩基冲击钻成孔的孤石偏孔问题”关键技术,助力项目顺利推进。弥补损失工期27天;对比常规处理手段,水下爆破辅助工法节省直接成本11万余元。

用科技创新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在鹤剑兰高速项目隧道施工中,随着隧道掘进渐进山腹,危险就更甚一步。对于洞内作业的产业工人而言,逃生通道是最后的“生命安全线”,而常规的逃生通道存在连接位置易松动脱离、仰拱基坑开挖无法设置逃生通道以及通道口易堵塞等问题,毕伟带领科研小组改良隧道逃生管道波纹型弯头,由三个逃生通道连接成标准节,长度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的设计,使逃生管道连接更稳固、移动更便利、安全系数更高,为隧道工程安全施工作出重大贡献,并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坚持深耕一线,实干创新助推项目发展。针对鲁巧高速、宣富高速公路项目的隧道特点,在公司技术中心的指导下,毕伟组织项目技术骨干与昆明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开展岩溶地区小净距隧道、超深埋深不良地质特长隧道施工课题研究,计划提出小净距隧道中岩墙稳定性及加固判定标准与方法、揭示高原山区复杂地质隧道突涌水、软岩变形失稳、岩爆灾害机理,总结岩溶区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合理施工工艺及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不良地质适应性支护控制技术、灾害综合预警技术,为公司后续同类型隧道施工积累经验。

他认为:“公司要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位。每个工程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作为技术产业工人,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地干项目,而要在生产中找课题,开展技术革新、探索尝试、发明改良等各种创新活动,真正让课题研究成果服务于生产,这是赋能发展提质增效的‘捷径’”。
毕伟相信,修桥铺路是一种善举。他希望将来自己的女儿长大了,可以带着她看看“爸爸架的桥”,走一走“爸爸修的路”。从路的此端到彼端,看看道路联通的地方,看看数十年奋斗的道路,勾勒联通祖国的大好河山。
(云南建投第六建设有限公司工会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