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是实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关键要素。2023年以来,玉溪市人社部门紧扣全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玉溪“两壮两新”产业,围绕“四个突破”,以“技能培训+人才评价”为引擎,多措并举优化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效促进地方特色产业与技能人才协同发展。

精准对接,满足产业需求。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调研,精准把握技能人才需求,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持续发布《玉溪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玉溪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鼓励引导各类就业群体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技能培训服务,引导培训资源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新业态发展聚集,促进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为地方产业有效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多元合作,共享培训资源。积极构建以共享培训资源、共研培训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合作机制,推动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市内技工院校积极与100多家链主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冠名班,实施“订单培养”累计培养新型学徒(高级工)8000余人;玉溪技师学院与云南犀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共建“同济大学玉溪工业4.0学习工厂”;大力推动与京东集团合作建立京东产教中心,打造跨专业、多岗位的电商一体化“实战型”创新人才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创新引领,规范培评标准。积极推动职业技能评价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衔接,在执行好现行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依托企业、职业院校、社会机构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部门拓展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形成统一、多元的标准体系,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2023年以来,研究开发专项职业能力技术项目12个,涉及蓝莓栽培、柑桔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类2个工种;抚仙湖铜锅鱼制作、抚仙湖铜锅饭制作、特色风味米线等地方特色美食类5个工种;民间铜艺制作、盆景制作、陶制品制作等民族文化产业类5个工种。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有效规范了评价市场,提升了技能培训的整体质效,让每位参训者都获得了“干货满满”的技能。
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品牌。聚焦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电焊、电工、建筑、家政、铜器、陶器、美容等地方特色产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将培训资金、项目、人数主动向劳务品牌倾斜,大力实施花卉、柑橘、蓝莓、芒果、猕猴桃等各类区域特色果蔬种植培训及评价。通过实施“技能培训+人才评价”管理,成功打造“玉溪铜锅鱼(饭)制作师”“华宁柑桔人”“华宁陶匠”“通海糖人”“江川铜器艺人”等一批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劳务品牌与技能品牌,拉动地方相关产业链发展,提升玉溪品牌形象和企业市场竞争力。
下一步,玉溪市人社部门将深入开发“采果工”“蓝莓包装技术”“释迦果种植技术”“草莓种植技术”等系列人才评价标准,为全市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文旅产业发展“四个突破”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玉溪市总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