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 亮点速递

厚植人才沃土 全力打造“匠心之城

2024-06-12 10:22:02   编辑:何亚

产业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红塔区作为云南省滇中城市群的重要工业区之一,在产业发展、工业倍增、城市建设和全面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的过程中,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红塔区高位推进、整体联动,坚决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领改革实践,在推动产改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干事创业厚植沃土,全力打造“匠心之城”。

1

一、改革工作推进情况

(一)双管齐下,“政策+组织”保障。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红塔区成立改革领导小组,以“政策+组织”保障改革工作全面迈向纵深。一是因地制宜绘好政策“一张图”。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科学编制红塔区产改“十四五”规划,从4个方面提出19条改革举措、83条目标任务,明确政治建设、发展通道、支撑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全力推动产业工人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二是压实责任汇聚工作“一盘棋”。不断健全完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联络员工作机制,逐级压紧压实责任,建立试点企业创建机制、分类指导机制、培训交流机制等,为细化务实改革举措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全区改革工作向纵深迈进。

(二)左右开弓,“党建+企业”带动。

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红塔区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以“党建+企业”带动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强化党的政治引领。加强政治建设,重点在产业工人、青年农民、新就业等群体中积极探索“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有效机制,大力吸收优秀产业工人入党。截至目前,红塔区共发展两新党员44名,产业工人中有党代表13人,人大代表3人,政协委员15人,工会代表37人,共青团代表15人,妇女代表24人。二是强化企业党建工作。与区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建立“四上企业”党建带工建联合服务制度》,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职工人数10人以下暂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选派党建指导员和工会指导员纳入属地工会组织管理服务。目前红塔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及小微企业共建党组织324个,党组织覆盖率达64%,群团组织建制率达80%以上。

(三)多方联动,“试点+推广”并举。

在破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难点问题上,红塔区迎难而上,大胆探索,以“试点+推广”并举,深化改革难点堵点逐步突破。一是实施“15+N”示范引领工程。发挥红塔区1个市级试点县区和5家市级试点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红塔区卷烟及配套产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十个全产业链”逐年培育“N个”区级试点企业,实现改革“由点到面”的发展。二是总结经验,放大试点成效。向市产改办推荐云南滇雪粮油有限公司为市级试点企业,投入经费6万元重点打造旭日塑料、春和纸业两家区级试点企业作为2023年红塔区产改现场推进会观摩点。

2

二、主要成效

面对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红塔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价值引导、人才培养、创新创效、公共服务等方式,聚焦“四心”工作,探索出一条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特色之路。

(一)举旗帜、筑信念,思想引领筑同心。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讲师团、“红工讲坛”重要作用,组织讲师深入企业开展宣讲560余场,累计覆盖2.91万余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理论热点以及党委政府的声音传递到直接送达千家万企,更好地宣讲政策,回应诉求。二是开展民主管理调研。区产改办先后到赛灵药业、玉昆钢铁等企业实地走访,向蓝晶科技、水松纸厂等110家百人以上企业发放问卷,从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建设等方面深入调研全区企业民主管理现状。三是网聚产业工人正能量。依托区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开设“产改进行时”专栏,发布中烟等优秀试点企业的产改经验4期,普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职工知识50问》12期,开展产改知识竞赛2期,共计638人参与答题。

(二)搭平台、筑赛道,人才培养聚民心。

一是产教融合培养人才。压实“一把手”抓人才工作责任,细化分解人才工作目标任务,以建设市域人才中心城市、全市人才发展引领极为目标,制定“1+5+N”人才政策体系,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推动“人产城”深度融合,设立高校毕业生服务专窗提供相关服务,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实名登记服务机制,着力打造引才聚才、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二是培训赋能提升素质。开展红塔区职工(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组织34位医护人员参加健康管理师培训;开设电工、电子商务师、消防器材使用操作和维护培训、家政服务员、汽车维修工五个工种培训班,共计培训236人,取得证书206人;开展红塔区2023年冬春农民大培训,培训农民410人次,建立农民田间学校2个、在线学习208人次。2023年红塔区新增高技能人才853人,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0.04万人,同比增长9.4%。三是搭建舞台以赛促评。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共451单位、2068个班组、28842人参赛;开展全区旅游宾馆酒店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共计11支队伍的80名技能人才参赛;承办玉溪市邮政行业第二届快递业务员职业技能竞赛,来自全市10支代表队的50名选手参加竞赛;积极组织小龙茵、维和药业、水力发电的企业职工参加云南省刺绣、三七粉含量测定、焊工技能竞赛,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一批具有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的技术人才破土冒尖,脱颖而出,展示出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

(三)抓创新、拓通道,增强动能强信心。

一是创新活动蓄势贮能。通过征集“五小”活动图片、精品微课堂、创新成果展演作品等,持续推进群众性创新系列活动,截至目前,红塔区企业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1373件,技术革新31项,发明创造25项,取得国家专利46项,推广先进操作法项目21项。其中,小马国炬——全产业链一站式智慧物流平台进入全国“五小”创新成果展示评议环节。二是畅通渠道激发动力。指导滇雪粮油、云南玉溪水松纸厂等9家企业成功申报玉溪市第七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第七届职工合理化建议(金点子);赛灵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制造中心”被认定为2023年“全国工人先锋号”。三是强化标杆榜样作用。深入挖掘优秀产业工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出台《红塔区红塔工匠选树管理办法(试行)》,认定命名辛应伟、吴建霖等6人为首届“红塔工匠”,成功申报任金祥、杨永仪等6人为“玉溪工匠”。截至目前,红塔区共培育技师工作站5个,职工创新工作室8个,工匠创新工作室5个,劳模创新工作室5个;推选全国劳模5人,省部级劳模37人,市级劳模28人,省五一劳动奖章7人,玉溪工匠25人。

(四)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公共服务暖民心。

一是组建队伍保障权益。不断优化“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成功调解案件7件;组建736人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队伍,做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劳动争议调解工作;2023年全区共签订集体合同333份,覆盖企业555家,合同签订率92%,覆盖职工24959人。二是延伸触角精准关爱。优化整合“职工驿站”“青年之家”“妇儿之家”等阵地,2023年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职工服务阵地,新建工会驿站15家,截至目前,共打造工会驿站50个,其中进企业车间、班组8个,以精准关爱最大限度地把各行业领域劳动者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打通服务产业工人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康养服务工惠健康。投入资金51.1万元,组织35名一线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干部职工赴昆明白鱼口疗休养;组织200名干部职工赴昆明石林、玉溪戛洒、普洱西盟、临沧凤庆疗休养;组织350名干部职工赴宁夏、北戴河、厦门、青岛疗休养;通过打造高古楼下话文脉、州城漫游忆古城、第一村里赏民俗等7条以周末游、一日游、百元游为主的线路开展“工会活动游红塔”系列活动,充分保障广大职工的休养权和健康权,以实际行动为红塔区发展助力赋能。

三、下步打算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们越发感到:产改是事关党执政根基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坚定不移抓;是事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发展任务,必须久久为功抓;是事关广大职工福祉的重大民生任务,必须秉持初心抓。未来,红塔区将更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在深化改革试点中当先锋闯先路,多想办法、多出实招、多见实效,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力度把改革引向深入。

红塔区总工会

【打印】【关闭

玉溪市总工会 主办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玉溪市总工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玉溪网 

滇ICP备10004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