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信局在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围绕全面落实“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升”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总体要求,以及实现产业工人“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舒心工作”的建设改革目标,紧扣市委、市政府《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的具体任务,持续在思想引领、平台建设、技能提升、作用发挥、支持保障等方面做实功,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推动玉溪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主要做法
——畅通工作机制,提高改革组织力。认真履行党管人才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我局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和联络服务方面的作用,坚持把改革工作列为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党组书记、局长带头重视产改工作,亲自部署、亲自安排,定期研究、定期破题,带队深入企业一线,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改革工作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稳增长稳就业政策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谋划工业经济发展,拓宽产业工人成长平台。成立稳增长工作组每月深入挂钩企业等全市重点企业,加强指导帮扶,推进稳岗稳产,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
——创新聚才模式,提高党管人才凝聚力。完善“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全链条工作体系,让更多产业人才汇聚在党的周围,为玉溪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蓄能储源。一是设立玉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发展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由省内外产业管理专家、产业技术专家等组成,实行聘任制,明确了专家咨询组6项工作职责。先期聘请了5名专家,每届任期三年,期满后可连续聘任。专家组积极围绕我市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已经促成专班与华能新能源集团、京能集团的对接合作,深入重点项目开展调研,智囊作用正有效发挥,并以此链接相关的产业人才和专家资源,释放人才吸引力。二是在“玉溪先锋”发布了两期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向社会公布涉及医药、冶金工程、机床精度保持性分析、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的22个年薪最高50万元的人才需求岗位,通过对接企业产业人才需求端和人才发展意愿,着力增强人才工作的精度、准度。信息发布后,引起各类人才广泛关注,贵研资源(易门)有限公司成功入职1名冶金专业博士生。三是牵头负责特殊人才评价方式改革,新设“特殊产业人才‘一事一议’评价专项”,旨在破除人才评价“四唯标准”,对论文、学历、职称、奖项等达不到市级人才计划申报条件但贡献突出的人才直接给予政策支持。积极参与全市人才工作破局,助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全市范围遴选11家企业作为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试点,赋予企业1个人才刚性引进专项和3个人才培育专项的自主评价认定权,人才评价由企业“唱主角”。承办玉溪市工业转型升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对50个工业转型升级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大抓产业的发展共识,弘扬玉溪企业家优秀传统精神。
——搭建聚才桥梁,提高人才吸引力。一是重新制定并印发《玉溪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助力企业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成为凝聚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共有109户企业建立了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2户),今年计划新增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户。示范企业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平台建设,共组建技术创新团队、职工创新团队268支,累计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632项,32个产品入列国家和省级新产品、中国驰名和云南著名商标。共承担4项国家星火、国家火炬、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二是构建校企人才供需对接合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重要决策部署,组织各县(市、区)工信局和15家企业代表与玉溪师范学院围绕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的供需对接并建立联系机制。通过部门搭台,企校对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破解企业人才需求瓶颈,为全市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的刚性需求充实高素质工人队伍力量。三是牵头编制了10条全产业链实施方案,扎实谋划了一批重点产业,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制造业全产业链10个工作专班多轮深入“链主”企业调研产业工人现状,摸清“家底”,助力企业对接人才资源。举办云南省2022年工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及制造业全产业链水平提升高级研修班和市级相关培训班,对全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进行了全面的轮训,为加快提升我市制造业全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积蓄人才支撑,赋能玉溪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建聚才平台,提高人才竞争力。一是紧紧围绕市委人才工作重要部署,认真落实《玉溪市“兴玉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大力引进产业链相关产业人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积极支持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黄镇、云南猫哆哩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宋子波科研创新工作,实施科研人才创新“领头雁”工程,彰显高层次人才价值。二是积极开展“三项选拔”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推荐工作。目前,全市工业领域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1人,玉溪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1人。2022年由市工信局牵头共在全市产业人才中选拔推荐4名“省突”“省贴”,8名“市突”,推动典型引路,释放正面带动效应。优化《“兴玉优秀企业家”评选实施细则》,突出人才的个人领航能力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品格魅力,并认真组织评审工作。2019年至2022年全市共评选出“兴玉优秀企业家”32人,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家和产业人才做好技术研发和企业革新的热情。三是搭建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平台。通过深化职称改革工作,破除“四唯”评价导向,在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中着重考虑申报人的工作实绩、科研成果和经济贡献。2022年,重新组建完成市工程系列初级、中级职称,工艺美术初级、中级4个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收集受理申报材料788份。上报正高级、高级经济师、工程师申报材料21份,充实产业工人梯次队伍。四是以举办2022玉溪市绿色钢铁行业和数控机床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为职工展示技术提供平台。
二、工作体会
(一)坚持党管人才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因此,要坚持党建引领人才发展这一重要遵循,通过多种路径提高党建工作抓引力。市工信局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和“万名党组织书记大轮训”培训班等载体,对下属4个企业党委15个党支部党务人员进行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兴玉优秀企业家”“兴玉青年企业家”培养计划,定期到企业开展人才调研和服务,多渠道提升企业人才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引领产业工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指导玉溪卷烟厂打造车间“党建+人才”培养平台,推进“党员示范机组”“党员责任区”“青年党员先锋队”创建。
(二)坚持机制创新是产业人才发展的不竭动力。按照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加快推进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2022年,对3名未达到市级人才政策申报条件但业绩贡献突出的产业人才直接予以政策支持。突出“高精尖缺”,优化相关人才项目评审标准。落实和深化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支持用人单位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截至2022年底,全市非国有企业共有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7917人,其中:正高3人、副高173人、中级1843人、初级5898人。示范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人数占在职职工党员人数比重达到73%,技术人才党员在生产、科研一线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是筑巢引凤的关键要素。产业兴则人才旺,只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是人才汇聚的源头活水,而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滋养企业成长,形成引才、聚才、留才、用才的良性生态圈。市工信局认真落实《玉溪市组织工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六条措施》要求,牵头起草《玉溪市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骨干企业方案》,健全联系企业工作机制,高位推动促进人才链、产业链融合。多措并举支持中小企业纾困发展,稳住经济大盘。出台《玉溪市进一步帮扶中小企业纾困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每月对财政惠企、减税降费、融资便利、房租减免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度。争取中央、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6489万元,全部及时足额拨付至企业和项目。发挥民营企业专项贷款风险代偿资金池作用,为38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3.86亿元。实施清欠活企业专项行动,清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拖欠的中小企业货物、工程、服务账项75笔,化解金额6649万元、化解率100%。成立10个稳增长促投资育主体工作指导小组,加强对各县(市、区)产业政策、纳规升规、企业帮扶、项目推进、要素保障、运行监测、能耗控制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有力支持了一批中小企业生产发展和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发展高地和人才洼地的统一。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聚焦政策遵循落实改革任务,深入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市委对于新时期产业工人改革的工作要求,特别是潘副书记今天的讲话精神,围绕“园区经济”破局发展,强化载体搭建,围绕产业工人工作能舒心、发展有平台、待遇有保障、人才有激励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着力推动产业和人才融合发展,为支撑玉溪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努力。二是聚焦平台迭代激发产业链人才聚集,依托市工信局产业发展专家咨询组及市工信系统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招才引智专班力量,围绕卷烟及配套和绿色钢铁全产业链转型升级,以及新能源电池和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布局人才链,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精准培引紧缺急需人才。借力市校合作平台,探索深层次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平台实现科研业务和产业资源无缝对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及产业化能力。三是精细服务优化人才生态。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服务提质,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着力引导企业解决人才培育内生动力问题,构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环境,营造尊重人才、礼遇人才、珍惜人才的社会氛围,用“无事不插手、有事不撒手、好事不挡手、难事不缩手”的服务理念,让人才安心创业、安心扎根,真正地聚英才、得其心、汇其智、尽其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