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腹地,骤雨初歇。云南玉溪华宁县通红甸乡的陡坡上,一台橘黄色挖坑立杆一体机正轰鸣作业。“过去扛着铁锹干三天,现在机械半天就能完工。”施工人员抹去额头的汗珠,身后银线穿梭的群山间,新一代电力工人正重塑着产业基因。
作为南方电网首家配网基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玉溪供电局这场始于2024年5月的变革,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破解高山峡谷中电网建设的天然困局,更要为全国能源行业探索产业工人转型路径。当首份《玉溪配网基建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试点方案》落地,一场从“汗水经济”到“智慧赋能”的深刻转型就此启程。
机械革命:卸下千斤重担
在10千伏东山线与新城线联络工程施工现场,采用履带式蜘蛛起重机等智能装备开展"挖洞立杆一体化"施工,工人娴熟操作蜘蛛起重机、便携式升降平台等设备,将传统需6人一天的立杆作业压缩至30分钟内完成。玉溪供电局副总经理谭毅在调研中说:“机械化施工不仅实现效率效益双提升,更倒逼施工队伍掌握机械化设备、智能化装备操作应用等新技能,这正是我们构建‘知识型+技能型’新型产业工人体系的重要实践。”
在玉溪供电局10千伏梅子铺线,一架配有毫米级定位模块的无人机沿着规划路线进行扫描,并回传至后台系统,生成项目建成后“三维”模型,业主、设计、施工人员结合模型对设计成果进行优化,形成最优方案。项目实际建成后,无人机从1号塔快速向电力线路和杆塔飞去,通过搭载的高清摄像头逐基采集杆塔金具、耐张线夹、绝缘子串、施工质量等图像,并回传至后台系统,通过AI分析生成该条线路验收报告。“以前验收一条线路平均共需要耗时2小时,现在AI缺陷复核自动生成线路缺陷、隐患报告平均只需耗时15分钟,提升效能600%。”玉溪江川供电局邓春庆笑着说。
从“人扛马背”到“机械代人、智能助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转型升级迈出关键步伐。”,这场工具革命让玉溪配网工程质效提升至南方电网前列。
制度破冰:一证激活万钧力
变革的深层突破在通海县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显现。王强摩挲着刚领取的配网作业“准入凭证”,脸上的笑容十分欣慰——这张卡片终结了他换一个工地考一次证的困扰。
“玉溪供电局针对施工人员跨县区局、跨专业作业重复进场培训问题,形成”考评一认证“标准化进场培训模式,实现”持证通行“,避免“应培未培”和“过度培训”。截至目前共核发1241份配网作业“准入凭证”。
这背后是破除体制壁垒的魄力。玉溪供电局采用“入场培训+定期轮训”模式,推动产业工人平均年龄从43岁降至37岁,稳定就业人数达1645人,形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梯队,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基因重塑:汗水流向智慧奔涌
绝缘斗臂车在空中伸展机械臂,“电力特种兵”身着银色屏蔽服,在10千伏集镇线带电导线上精准安装绝缘遮蔽罩。 下方集市人声鼎沸,商铺电子招牌流光溢彩——这是玉溪供电局"能带必带"原则下的日常图景,背后是带电作业专业施工班组构筑的安全屏障。
深刻的变化使安全意识生根发芽。规建中心经理丁应平的手机不时震动,“安全生产直通车”平台跳出新信息:“吊车起吊过程中支撑脚不稳固,存在倾覆风险”“线路杆塔拉线发生锈蚀”……当安全绩效与薪酬晋升挂钩,工人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隐患自主报告率跃升至66.29%,较改革前提升50个百分点。
潮涌滇中:产改样本的启示
夜幕降临,玉溪聂耳广场华灯璀璨。不远处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里,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在“即插即充”终端扫码充电:“现在停电少多了,充满电比加油省60块。”
这束光亮映照着产改的深层价值。玉溪供电局规划建设管理中心李平告诉记者:“玉溪试点破解了基建领域‘高危低效’痼疾,为全国能源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五化’经验——项目部建设标准化,施工预制化、机械化,作业带电化、电动化”。
当1241配网作业“准入凭证”照亮产业工人职业尊严,当机械臂替代血肉之躯挑战生命禁区,玉溪供电局实践的本质是把握了“人”这个核心生产要素。这支兼具红色基因与数字素养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能源领域的生动注脚。
雨后的滇中高原,星斗格外明亮。山脊上延伸的银线,如同大地跳动的脉搏。从这里出发的产改浪潮,正涌向更辽阔的中国大地——当新时代产业工人以智慧与尊严托举国家能源命脉,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将愈发坚实。
(玉溪供电局李冰莹 李平 陈俊) |